鲁迅与陈望道(谈思嘉)
毛泽东评价鲁迅:“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,然而他的思想、行动、著作,都是马克思主义的。”作为一名“党外的布尔什维克”,鲁迅把很多共产党人都视为亲密的朋友。鲁迅与陈望道,这两位看似人生轨迹迥异的知识分子,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激烈变革背景下,以共同理想和追
毛泽东评价鲁迅:“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,然而他的思想、行动、著作,都是马克思主义的。”作为一名“党外的布尔什维克”,鲁迅把很多共产党人都视为亲密的朋友。鲁迅与陈望道,这两位看似人生轨迹迥异的知识分子,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激烈变革背景下,以共同理想和追
聆听陈望道的家风家教、回顾城市的发展历程、了解苏步青的成长故事……近日,第二届长宁区“城市·阅读”未成年人修身励志讲堂系列活动走进长宁多所学校,为长宁学子讲好教育之道、学习之道和城市故事。
大学是知识的殿堂,文化的沃土。大学里的博物馆、校史馆、图书馆、老建筑,见证过往,召唤未来。这些看似静态的空间,是流动的精神血脉,浓缩着校史国史,记录着时代变迁,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、人文理念、科学精神,为学子们锚定了青春航向。文脉赓续,弦歌不辍。现在正值开学季,
立德树人,启智润心。高校承担着引导青年一代学子坚定报国信念、树立文化自信、涵养优秀人格的重要使命。大学里的博物馆、校史馆、老建筑,承载厚重的校史,蕴含人文的光辉,也如同一个个精神航标,为一届届新生锚定青春的航向。
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,确定党的名称是“中国共产党”。第一个提出党的名称为”中国共产党”的是。
作为互联网原住民,这一代父母深受网络影视、小说、游戏等流行文化的影响,在文化自信、审美追求和个性表达上,展现出自己的风格。他们成长于国力强盛的年代,拥有更强烈的文化认同与主体意识,相互传递着文化自觉。从穿汉服、化唐妆、围炉煮茶,到吃创意糕点、打卡古建筑、玩古风
作为互联网原住民,这一代父母深受网络影视、小说、游戏等流行文化的影响,在文化自信、审美追求和个性表达上,展现出自己的风格。他们成长于国力强盛的年代,拥有更强烈的文化认同与主体意识,相互传递着文化自觉。从穿汉服、化唐妆、围炉煮茶,到吃创意糕点、打卡古建筑、玩古风
“五四”前后,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,各种宣传新思想的报刊如雨后春笋。1916年1月,国民党中央机关报《民国日报》在上海创办,主编是国民党右派理论家叶楚伧,邵力子任总经理兼《觉悟》副刊主编,协助邵力子编辑《觉悟》副刊的是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的陈望道。6月16日
中文版《共产党宣言》第一版的所谓“印错”主要指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、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的版本(学界公认的首个中文全译本)。该版本在印刷和传播过程中存在若干特殊现象,需结合历史背景具体分析。
本课程以“红色空间中的精神建构”为主题主线,选取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、遵义会议纪念馆、西柏坡纪念馆、香山革命纪念地等11处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精神高地,从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出发,结合关键文献、人物故事与纪念馆陈列内容,通过影像资料与讲解资源,系统讲授党的理想信
这是《共产党宣言》第一个中文全译本,由著名教育家、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翻译。它的封面上有一枚长方形的印章,藏书人是张静泉。新中国成立后,张静泉的亲属将这本书和一些文件捐赠给中共一大纪念馆。
来自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、义乌市绣湖小学等学校的师生,“大手拉小手”联袂演绎《真理的味道》,清亮童声与铿锵和声交织,以“蘸墨吃粽”经典故事为引,唱响陈望道追寻真理的动人乐章。
俄国十月革命送来了共产主义,但不是一炮就能扩散到中国,被广泛接受。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,到1920年8月,第一部陈望道翻译的中文《共产党宣言》出版,共计印行1000册。可见,在十月革命三年后,时人对共产主义的认识还处在零星阶段。很多知识分子还在向资本主义学习
陈望道担任校长的年代,正是复旦大学崛起的时代。在陈望道的主持下,复旦各项工作走上轨道。经过这一时期的调整发展,复旦成为国内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。
5月26日,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。这所著名学府,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。今天,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与复旦大学的故事。
从《鲁迅日记》中可以查到,从1926年到1935年,陈望道和鲁迅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共有70多次,这些记载充分反映出他们为保卫和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成果,为反对和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“围剿”,在同一条战线上冲锋陷阵,并肩战斗,并在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。